中國式家庭都有一種攀比心理,凡事都喜歡去和人家比。比金錢、比老公、比家境已不是什么新事。
除此之外,有孩子的家庭還喜歡比孩子。如今這些年輕家長,都比較重視孩子的教育,除了正常的學習之外,更希望孩子能夠多才多藝。很多家長在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能歌善舞、樣樣都能的時候,巴不得去把所有興趣班都給孩子報了。
有興趣、有特長固然是好,只是孩子最快樂的童年,就因為這些特長班給“糟蹋”了,究竟是值還是不值呢?如果我們換位思考,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,這個兒童興趣特長班,究竟該報不該報?
近幾年來,兒童“特長熱”方興未艾,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參加特長班越多越好,時間越早越好。孩子們在一歲以內開始認字,三歲以內開始學外語,三到六歲的孩子八成以上都參加特長班、興趣班。每到晚上和雙休日,不時可見滿懷期望的父母帶著孩子在各種學習班之間奔走。家長熱情不減,孩子卻苦不堪言。
從星期一至星期五,5歲的佳佳白天在幼兒園學習,吃過晚飯顧不上休息便又被媽媽帶著出去參加特長班。媽媽同時為她報了小提琴、舞蹈、繪畫三個班,每個班一周一至兩次,天天晚上都排得滿滿的。好不容易到了周末,還有鋼琴和英語、數(shù)學班等著。一周下來中,只有星期天下午真正屬于她自己。
實際上,許多家長在孩子身上賦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,并不關心孩子的興趣所在,單純從自己的意愿出發(fā),無情地抹殺了孩子的主動性。年輕的父母們碰在一起,就會比較誰的孩子學會的東西多,不管如何硬要把孩子推向眾人面前進行表演。在家長眼里,過級考取各類證書是學習效果最有力的證明。這種缺乏興趣的被動學習,對孩子來說只能是事倍功半。
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技學院教師張維娜認為,特長教育應該是凈化心靈,陶冶情操,給孩子帶來快樂和自信,讓其更積極地享受生活。這種培養(yǎng)必須有個前提,即學有余力,興趣為先,尤其不要和考級考證掛鉤。
父母在為孩子報課外特長班之前,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的愛好及智力底數(shù),并由此做出選擇。兒童正處于各方面發(fā)展打基礎的關鍵時期,學習班安排不可太多。否則,不僅會分散孩子的精力,還會加重孩子的負擔,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全面發(fā)展。
另一方面,特色少年宮或學前班應以注重促進孩子的全面發(fā)展為基本標準。有些少年宮或學前班以智力開發(fā)、教算術、教作文為特色,實際上是將小學的學習任務下放到少宮或學前班,雖能產生短期效益,從長遠看則會導致孩子入學后厭學、注意力不集中等后遺癥,家長選擇時更要慎之又慎。
許多家長盲目跟風,讓孩子學藝術特長。不少孩子在特長學習中往往堅持不下來,半途而廢,甚至把這種半途而廢的思想帶到學習和做事上。專家提醒家長,學藝術特長要有一顆平常心,不能盲目攀比,更不能對孩子包辦代替。